国际油价震荡加剧!成品油裂解价差回调明显,后市下跌空间缩小?
随着国际原油市场波动的加剧,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相继突破关键阻力位,国内成品油市场也迎来了剧烈调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9月,中国成品油批发价环比下降3.2%,但裂解价差(原油与成品油价差)较8月高位下降15%,市场普遍关注:在新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成品油价格是否触底?未来下跌空间是否真的受到政策调控和需求复苏的限制?
国际油价飙升,重塑裂解价差局面
受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和美国夏季旅游旺季需求激增的推动,9月份国际油价创下近半年新高。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90美元/桶的关键阻力。布伦特原油站稳95美元/桶,直接提升炼油厂加工利润。以山东炼油为例,9月份原油采购成本同比增长18%,但汽油柴油终端利润仍保持5-8元/吨。裂解价差收窄主要是由于炼厂通过优化装置负荷来消化成本。
国际油运市场的紧张局势正在改变游戏规则。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近期,油轮运费率突破30美元/吨,炼油厂库存周期从45天缩短至35天。供需失衡正在加速库存的消化。分析人士指出,如果OPEC+继续减产政策,第四季度价差可能会裂解或维持20-25美元/桶的区间,比目前水平反弹5-8%。
国内政策工具箱开启价格缓冲垫
面对国际油价波动,中国政策层启动了“组合拳”调控。9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明确国际油价波动超过10%时启动临时调控机制。从10月1日起,柴油出口退税比例从6%提高到8%,要求炼油厂在10月底前完成300万吨战略储备。
在供需方面,第三季度我国成品油表观需求同比下降2.1%,但第四季度基础设施开工率预计将回升至85%。再加上冬季供热油需求,市场存在结构性缺口。某国有炼油厂负责人透露,已提前签订200万吨冬季储备合同,炼油厂库存战略保持在中高位。
新能源革命重塑市场底层逻辑
当全球能源转型进入加速期时,成品油市场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根据IEA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400万辆,占全球新车销量的12%,直接导致汽油需求增速从年均3%下降到1.5%,对氢能、生物燃料等替代品渗透率的提高影响更深远。
在政策层面,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2026年将全面实施,中国成品油出口面临碳成本倒挂压力。中国试点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已超过1万辆。预计2025年氢能炼化比例将达到5%,炼油厂正在加快“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布局。
四季度价格走势:三大变量主导市场
-
地缘政治风险:如果红海航运通道继续受阻,全球炼油厂将被迫增加非洲原油采购,裂解价差或超过25美元/桶。
-
政策调控力度:如果国际油价继续高于80美元/桶,国内可能会提前启动价格补贴机制,抑制炼厂的涨价空间。
-
新能源替代速度:如果第四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成品油需求可能会加速下降,炼油厂的利润率可能会降低到5元/吨以内。
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成品油市场正经历着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价差的波动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博弈,也是全球能源格局重建的缩影。面对政策调控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从业者需要从更长的角度审视行业周期。当氢能经济开始改写游戏规则时,成品油时代可能正走向历史的尽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