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香扑鼻的夏天,你吃麦饭了吗?渭南槐花模式引爆乡村旅游新热潮]
当夏天的第一缕槐花香吹过秦晋麦田时,渭南农民手中的木笼正在蒸腾起阵阵白雾。这个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麦饭之乡”的农业示范区,正以独特的“槐花模式”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麦浪翻金的田野里,金黄饱满的麦粒和雪白晶莹的槐花正编织着最正宗的关中风味。
麦饭香中的千年密码 在富平阎良的麦田里,老农王正用古法制作着继承十二代的“三蒸”麦饭。“小麦三伏熟,蒸三足”,祖传公式显示了小麦米饭生产的关键:选择新小麦,三次蒸后裹上槐花蜜,入口有点甜,考古学家在临渭区新发现的唐代陶器上,发现小麦米饭残留混合槐花汁,印证了关中先民早在盛唐时期将小麦米饭和槐花结合起来的饮食智慧。
槐花经济催生“金色产业” 渭南已建成30万亩特色麦饭产业带,形成“麦种研发-标准化种植-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华州区池村麦饭文化节吸引游客5万余人,带动农家乐收入超过8000万元。当地企业开发的“麦饭冰淇淋”、“槐花面膜”等网络名人产品,通过抖音直播月销量10万件,这种传统食品与现代消费的融合,让“麦饭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引擎”。
节气智慧激活田园经济激活田园经济 在蒲城紫金山生态园区,智能温室正在准确调节麦饭原料的生长环境。“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让小麦提前10天成熟,正好赶上夏至节气上市。”据园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计今年麦饭产量将超过2000吨,比往年增长40%。这种“科技+节气”模式给传统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舌尖上的非遗传传承 临渭区文化中心研究员李红梅致力于大米生产技能的数字化保护。她带领团队用3D扫描技术记录老工匠的技术,开发了一门可复制的标准化教学课程。“现在年轻人学会了做大米,扫描代码来看视频教程。”这一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充满活力,仅在2023年就培养了120名大米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夜幕降临时,华阴市华山脚下的麦饭夜市灯火通明。游客们围坐在麦秸堆成的“麦饭炉”旁,用槐花的香味制作美味佳肴。这种沉浸式体验不断升温“麦饭+文化旅游”模式。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渭南农村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65%,麦饭主题旅游成为最大亮点。在这个充满麦香的夏天,渭南使用了一碗麦饭。温暖着每一个寻味者的胃,也激活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